
尽管输出了很多年,不少外国人还是对我们的文化有着诸多难以理解的地方。
比如熟人之间的打招呼,第一句就问“吃了吗?”就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。
印象里,“吃了吗”这样的招呼最早出现在老一辈的口中,并且在农村中最为常见。小时候长在农村,我也疑惑地问过村里年长的老人,为什么见面就问吃了吗。
他们的回答是,以前吃不饱饭,打招呼问“吃了吗”,是出于关心,没吃就一起吃点。
因为治学不够严谨,我没有去深究。当然也可能是觉得有道理,毕竟那时候缺吃少喝很正常,吃饱吃好不容易。
只是,随着成长,你会发现“吃了吗”的招呼变得越来越频繁,甚至不再仅仅出现于老一辈的问候中。
当我早上7点离家出门的时候,邻居的阿姨会说,“去上班啊”;
当我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经过小区门卫岗亭的时候,看门的大爷会说,“去买东西啊”;
当我从菜鸟驿站拿着包裹出来,广场上遛娃的发小会说,“去拿快递啊”。
你发现,他们跟你打的招呼多少有些明知故问,你却挺高兴,因为透露着着善意,洋溢着灿烂的笑脸。
慢慢的,类似“吃了吗”的问候稍稍开始异化,它们不光代表开启话匣子的口头禅,更多的在向你示好。
当然,有些场合,也有另外一层意思。
回家的时候,我常常会在电梯里遇到一些仅有几面之缘的邻居。我按下了楼层键,刚准备关门,他突然在门外伸手拦了一下。我冷不丁对他一阵打量,他有些尴尬,挤出一句话,“刚下班啊”!我笑着说了声,“是啊”。
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十秒内,两个人前后无言,在狭小的空间里陆续离开。
这种没话找话的问候,表面上看是为了缓解尴尬,深层含义却是,你就别为难我了吧!
不少人喜欢逢年过节,初一十五群发短信,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“别难为我”。
试想一个人一年到头见不到面,偶尔出现在你的朋友圈,既不点赞,也没有留言,冷不丁地过年给你发个新年快乐,这可不就是没话找话嘛。
有人要说了,我发信息是为了感谢某些人对我过去这一年的照顾,比如甲方爸爸。这话听上去挺有道理,细细琢磨就又不对了。你这个行为,潜台词还不是想暗示别人,有好事想着你呀!
给领导发拜年信息,是不是就另当别论?
刚工作那会,过年我也常给领导拜年,发什么新年快乐,什么阖家美满。领导往往就回两个字,“谢谢”。如果对你有点印象的,可能多加两个字,“谢谢你,小吴”。仅此而已。
群发的拜年祝福,不会改变领导对你的印象,无形中却充斥着打工人的卑微,那不是投名状,更像是送人头。
这事,我一个同事深有感触。他逢年过节雷打不动地给领导发祝福信息;家里搞种植的,隔三差五送点瓜果蜜桃;领导女儿参加模特大赛,特地在朋友圈、公司里拉投票,忙得不亦乐乎。
然而,那年优化名单上还是没逃得了他。
后来我们有次不经意遇上,他就埋怨领导不近人情,就差摆明了掏心窝子说,领导,我是你的人了,竟然还拿他开刀。
其实,领导不是不懂人情世故,他们都是人精。只是除了人情世故以外,他们更懂人力成本,更懂人性。
那过年过节就真的不再送祝福、发问候了?
也不能矫枉过正。该发还得发,只是不要群发,重点挑几个,定制化地认真写一下,带点诚意。
毕竟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五了,整理一下思绪,动一动你的手指,想想措辞,现在还来得及给你的领导拜个晚年!
